跳到主要內容

寫作與整理10


  • 現代漢語的音節結構/語音成分
◆ 音素:語音的最小成分

◆ 音節:是語音序列的單位,也是語音中最自然的語音結構單位,而換掉音素,聲音就會改變。
(註1: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9%9F%B3%E8%8A%82) (這是解釋音節結構時有參考到的資料,我想裡面所說的,「語音被認為是音系學層面上的建築材料,這個觀點還蠻具有說服力的,也符合上述所說,「換掉音素,聲音就會改變」的解釋,可見音節的重要」

(圖為解釋音節結構之圖)















  • DAVE 【英語/韓語/中文】單詞差異發音差別
※ 影片看法:覺得韓文跟日文的不論在發音跟字形上都還蠻相近的,且最後當輪到華人說華語的時候,似乎大家都對發音的不同感到困惑且新奇,但其中除了可以直接音譯的外來語,例如巧克力等等,其他人才會覺得比較相近。記得國高中曾經背過一連串的外來音譯用語,可是我是利用英語來記憶其相關用語的,若是剛好遇到利用日文或是梵文的音譯語,就還蠻容易搞混的,我可是花了好一段時間去記憶這些用語,說起來也算是讀國文的辛酸血淚史啊!另外,老師上課時所解釋,由於英語、韓語、日語都是利用拼音組成,而中文則是漢字所組成,相比其他語言之下會較為複雜,差別會最大,說起來會說也會用中文,也是一件令人引以為傲的事!

IPA通常是語言學者為研究語言學,才會學的,一般初學者會建議用漢語拼音較為合適。

◆ IPA的優點為:記音較為精確、操作簡單,學習者學的也會較快
  • 小組討論(一)
Q1:聽外國音,標注本國字念法(純音譯),中文稱為什麼?

A1:漢語音譯外來語

※ 補充:(註2) (http://www.nani.com.tw/jlearn/chin/supply/htm/s_4_1.htm) (這是關於外來語如何音譯的用法,如同我上述所提,國高中光背這些,就費了我不少力氣,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關於意譯的部分,因為沒辦法用「音」記,是我當時考試害怕的題目之一。)

Q2:你聽到的17個詞彙中,有七個是直接音譯,直接音譯有什麼特色?教學上的好處為何?

A2:
◆ 直接音譯漢語的特色為:反映多是與原詞相近的讀音。 

◆ 好處為學生較容易利用讀音聯想詞彙,記憶也較為快速,但我想會不會只限於英語、日語…等學習者才會較為容易,對於可能法國人、德國人是否較為不適用?且老師也提到其實這一套發音,會影響正確的漢語發音,或是還是以漢語拼音或註音系統切入較好,畢竟「由簡入奢易,而由奢入簡難」?

★ 影片中利用到的直接音譯詞:MacDonald, Esparia, Britney, Avril, Popeye, California, Hermione
  • 小組討論 (二)
Q1:請對照〈IPA表格2015〉及〈描述語音〉p70,以及聲母發音部位和發音器官,在〈國際音標輔音字母表〉上標註相對之注音聲母。

A1:
◆ 注音的聲母為:ㄅ、ㄆ、ㄇ、ㄈ、ㄉ、ㄊ、ㄋ、ㄌ、ㄍ、ㄎ、ㄏ、ㄐ、ㄑ、ㄒ、ㄓ、ㄔ、ㄕ、ㄖ、ㄗ、ㄘ、ㄙ
(圖為上課標註之聲母圖)




Q2:請對照〈IPA表格2015〉及〈描述語音〉p70,以及韻母發音因素,在〈國語元音圖〉上標註相對之注音韻母。

A2:
◆ 注音韻母為:ㄧ、ㄨ、ㄩ、ㄚ、ㄛ、ㄜ、(ㄝ)、(ㄦ)

(圖為上課標註之韻母圖)



★ IPA表格注意— 漢語輔音相關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• 課後省思與心得
這次上課中,放的英、韓、日、中切換影片,很有趣,也可以讓人清楚理解四種語言的差別,不過當整套學完後要考試,不免得有些緊張,雖然這禮拜所學的國際音標不在考試範圍內,還是強烈的覺得華語原來是一個如此博大精深的語言,似乎連我都不認為,原來身為華人是一個吃香的存在哈哈。或許如今學華語是一種時代的趨勢,但誰能保證以後學什麼語言會是另一種風潮了,但我唯一肯定的是,華語或許會是其一不會消逝的語言!












留言

  1. IPA要學,也是要先記符號,其實要背的內容更加複雜啊!

    回覆刪除

張貼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寫作與整理11

關於期中考的建議 我覺得理論的部分(語言學的部分) 考得有點多,我的理解是可能以後可以加口試之類的,這樣對標準語音也會比較理解。 我喜歡簡答題!覺得是從老師給的講義出的話,負擔不會太重! 如果以後行有餘力,或許可以分哪邊是哪個主題,例如:一、聲母發音原理    二、韻母發音原理...等,感覺會比較清楚。 其實整體來說,整個惡考試讓我有種模擬華語考試的感覺。由於我還沒修漢語語言學,在準備考試的時候,背得比較辛苦,有增加口試的建議,是希望能在先前,聽聽老師版的標準音示範,因為我現在在準備報告的部分,對於標準音的理解感覺不夠深,很怕報告時,會不夠標準,不過從這張考卷我學到很多,雖然考得不盡理想😦 關於PK遊戲 我是覺得簡單一點,可以變成給大家一個range的數字,例如1~36,也就是賓果的傳統玩法,這樣答對可以圈數字,如果要增加難度或刺激度,可以增加問題的難度,答對的組可以圈兩個數字。因為上次的規則太複雜了,我自己是覺得可以簡化一點。

寫作與整理8

外國人學中文碰到的囧事 ※影片觀後想法:其實第一個想法是,外國人真的好可愛!我覺得先不論他們說華語說得好不好,他們的反應跟對學習語言的樂觀性,反而是台灣人需要去學習的。台灣人對於說出一個異國的語言,多數人是蠻害羞的,但是多說才能被糾正,進而進步,以我現在學習德文來說,有時候遇到不會念的音,下意識會選擇逃避而不說出來,我想這也是我急需改善的毛病! ※補充:(註1) (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bVIxlc1aP14 )上個禮拜跟這禮拜的老外學中文頭痛的地方,似乎在捲舌音方面沒有什麼大問題,但是這個影片提出了老外對於捲舌音發音的困難,但我想另一方面,跟台灣人通常不發捲舌音的習性相關,這會使老外感到困惑且不理解,我想台灣的華語教師應當去注意這樣的差異,以免造成學生無所適從的情況。 老外說中文 ※影片觀後想法:這好像是我上禮拜放的補充影片,再看一遍還是覺得,外國人對於某些辭義與詞序的問題,常常都會搞不清楚,所以造就了很多可愛的笑話。另一方面,我很認同不是每個外國人都會說「英文」的這件事,雖然台灣的路牌、捷運廣播的站名,似乎還是以多數外國人都看得懂、聽得懂英文的基準而設計,是不是華語老師也應該思考,不是每個來學華語的外國人都會說英文,在授課時,中文為主,英文為輔的思維,也並不是每位同學都適用。 ※補充:(註2) ( http://www.appledaily.com.tw/realtimenews/article/new/20151028/720579/ ) 對於能寫出來完整繁體漢字的外國人,我想真的要給予很大的掌聲,連身為台灣人的我,有時候也不見得能全部寫隊或寫出來,像是烏龜的「龜」、竊盜的「竊」、打噴嚏的「嚏」…等,都是非常困難的漢字,外國人會感到崩潰也就不是很意外了! 小組討論(一) Q1:根據〈外國人學中文碰到的囧事〉和〈老外說中文〉,外國人說中文時容易出現的偏誤,有哪些種類? A1: ◆ 詞序顛倒(皮包;包皮|母親;親母) ◆ 聲調問題(第二、三聲最容易搞混;第一、四聲也搞不清楚) ◆ 韻母問題 (ㄢ、ㄤ不分→ 聲隨韻母;ㄍ、ㄎ→舌根音|舌面後音|送氣音) ◆ 易受母語影響(影片中廣東話影響溫泉的發音) ◆ 辭義不理解(兄弟姊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