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寫作與整理6


1. 課堂整理與心得
  • 台灣人的台灣腔
※影片感想:不知道是不是身處在台灣真的太久了,當我進入大學後,遇到了第一位大陸僑生朋友,當下跟她聊完天,真的還蠻有衝擊的,以前也不過是在電視或電影,又或者是小學裡好久不見的國語文競賽中,才能聽到非常抑揚頓挫以及口齒清晰的華語,雖然說有時都會拿這樣口齒清晰與同儕互相玩鬧,但是,是否是因為在台灣,由於台灣腔文化的強勢,導致了標準腔的華語,聽起來有那麼一點點做作及尷尬,而這對於以後我們教華語,是有其教學上的區別及文化衝擊性,我想這是台灣人的華語教師必須去深思的議題。

※整理影片台灣腔的特色如下:

1. 講話黏在一起(連音)

2. ㄓ、ㄔ、ㄕ音不明顯

3.ㄢ、ㄤ不分;ㄣ、ㄥ不分;ㄦ、ㄜ不分

※補充:(註1) ( http://formosa-jc.blogspot.tw/2011/11/blog-post.html) 我的感想有參考這位部若客的想法,我覺得他提的點還蠻有道理的,不過,對於身為台灣人的自己,口音是早已習慣的,還真不知道原來有台灣腔的特色如此鮮明?但很慶幸我們的語調聽起來是友善舒服的。
  • 連音非台灣特有
※個人看法:學了英文這麼九,不難發現,英文的連音也是非常常見,應該也由於口語英文在某種程度上,是非常自由的,再說回台灣腔的連音英語,其實也是融合得非常自然,我想應該也是由於台灣腔華語本身也有連音的概念,我也認為,人們說話習慣的「懶」跟連音是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西,因為這樣比較省事、好念阿!
  • 台灣腔的特色
※從網路上擷取以及在上課中彙整的台灣腔特色如下:

1. 語助詞多,如:啦、啊、了…

2. 沒有捲舌音及ㄦ話韻

3. ㄢ、ㄤ不分;ㄣ、ㄥ不分

4. 普遍不發輕聲音

5. 獨特的開頭語,如:「吼!剛剛好累」

7. 講話習慣連音

※補充:(註3) (https://wechatinchina.com/thread-336971-1-1.html) 這是鄭子寧解釋台灣腔為何娘的原文,雖然可能由於作者國籍的關西,導致文章的論點有那麼一點偏頗,但我想,或許在某種程度上,大陸人說:「台灣人講話很嗲」,是證明台灣人友善且隨和的民族特性吧,文化的不同也是能影響口音的發展性,最後,我想表達,台灣腔,是我現在才知道的詞,會太落伍嗎哈哈😳
  • 個人發表(含影片想法)
※影片看法:看完只能感覺,「原來真的有這樣字正腔圓的華語存在?還真是一點都不習慣啊!」,我記得小時候,父母曾帶我旁聽了一堂正音班的課(好讓我去參加演講比賽),最後是,因為卡到安親班的上課,而打消念頭(好險?),最後,也只能說,若是以後有意要成為華語教師,咬文嚼字可是一點ㄦ都不能馬虎。

※帶ㄦ話的詞,詞性多為名詞 (占整體約60%)

※造詞:

乾→豆乾ㄦ

捲→春捲ㄦ

擦→板擦ㄦ

貼→鍋貼ㄦ

伴→老伴ㄦ
  • 小組討論
Q1:ㄦ化韻的變音,部分是屬於語音流變的「脫落現象」,脫落現象有什麼特色?請以ㄦ化韻舉例?

A1:脫落現象是特色是,兩字連接時,有音素(通常是韻尾被省略),主要有三種ㄦ化韻的類型有此現象:

(1) 韻母保留主要元音,而韻尾消失:ㄞ、ㄢ (小孩ㄦ)

(2) 主要元音鼻化音,韻尾消失:ㄤ、ㄥ(紗窗ㄦ)

(3)央元音:ㄝ、ㄟ(樹葉ㄦ)

Q2:指稱詞「這、那、哪」連音音讀,屬於語音流變的「合音現象」,只出現在特定對象和數字「一」連用時變音,但其實也有接數字「一」不變音的情形,試舉一例,並說明原因。

A2:如:「公司股票若是能持續上漲,而那份大合同又簽定的話,這下啟不是一//石二鳥了!」,以此例子,我們可以知道是唸做ㄧˋ石二鳥,因為此情形,我整理成以下形式:

(1) 遇第4聲、輕聲時,「一」唸做ㄧˊ

(2) 遇第1、2、3聲時,「一」唸做ㄧˋ

※「一」若是本身是固定詞彙或非單一數量詞,就會出現不變音的情形

Q3:指稱詞「這、那、哪」連音音讀,只出現在特定對象和數字「一」連用時變音,請觀察課本p168-p170的例句,找出其共同點。

A3:共同點為在量詞單位前會音變以及與數字「一」有關(單一性)。

  • 課後省思與心得
     個人覺得這堂課上的比較有共鳴,可能因為是教台灣腔的緣故?不論如何,我想每個民族的口音都有其特性與特色,會依據其歷史的演變及其相關人文被深深地影響著,而身處於台灣的我們,自然而然地擁抱並接受此腔調,嗲又如何?這是特色!(對了,老師有看到我上一篇部落格文章嗎?4/1號的?因為老師沒有留言?)














留言

  1. 剛剛看到前一篇了,謝謝提醒。
    關於華語教師的教學,其實最終還是關乎你在哪裡教學?還有你個人的意識選擇?很多在海外的台籍華師,都會面臨不得不教簡體字及使用詞彙上的改變,或是因為身分受到打壓排擠(視所在國家),所以咬文嚼字也是個人選擇啦!

    回覆刪除

張貼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寫作與整理10

現代漢語的音節結構/語音成分 ◆ 音素:語音的最小成分 ◆ 音節:是語音序列的單位,也是語音中最自然的語音結構單位,而換掉音素,聲音就會改變。 (註1: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9%9F%B3%E8%8A%82 ) (這是解釋音節結構時有參考到的資料,我想裡面所說的,「語音被認為是音系學層面上的建築材料,這個觀點還蠻具有說服力的,也符合上述所說,「換掉音素,聲音就會改變」的解釋,可見音節的重要」 (圖為解釋音節結構之圖) DAVE 【英語/韓語/中文】單詞差異發音差別 ※ 影片看法:覺得韓文跟日文的不論在發音跟字形上都還蠻相近的,且最後當輪到華人說華語的時候,似乎大家都對發音的不同感到困惑且新奇,但其中除了可以直接音譯的外來語,例如巧克力等等,其他人才會覺得比較相近。記得國高中曾經背過一連串的外來音譯用語,可是我是利用英語來記憶其相關用語的,若是剛好遇到利用日文或是梵文的音譯語,就還蠻容易搞混的,我可是花了好一段時間去記憶這些用語,說起來也算是讀國文的辛酸血淚史啊!另外,老師上課時所解釋,由於英語、韓語、日語都是利用拼音組成,而中文則是漢字所組成,相比其他語言之下會較為複雜,差別會最大,說起來會說也會用中文,也是一件令人引以為傲的事! ◆ IPA通常是語言學者為研究語言學,才會學的,一般初學者會建議用漢語拼音較為合適。 ◆ IPA的優點為:記音較為精確、操作簡單,學習者學的也會較快 小組討論(一) Q1:聽外國音,標注本國字念法(純音譯),中文稱為什麼? A1:漢語音譯外來語 ※ 補充:(註2) ( http://www.nani.com.tw/jlearn/chin/supply/htm/s_4_1.htm ) (這是關於外來語如何音譯的用法,如同我上述所提,國高中光背這些,就費了我不少力氣,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關於意譯的部分,因為沒辦法用「音」記,是我當時考試害怕的題目之一。) Q2:你聽到的17個詞彙中,有七個是直接音譯,直接音譯有什麼特色?教學上的好處為何? A2: ◆ 直接音譯漢語的特色為:反映多是與原詞相近的讀音。  ◆ 好處為學...

寫作與整理11

關於期中考的建議 我覺得理論的部分(語言學的部分) 考得有點多,我的理解是可能以後可以加口試之類的,這樣對標準語音也會比較理解。 我喜歡簡答題!覺得是從老師給的講義出的話,負擔不會太重! 如果以後行有餘力,或許可以分哪邊是哪個主題,例如:一、聲母發音原理    二、韻母發音原理...等,感覺會比較清楚。 其實整體來說,整個惡考試讓我有種模擬華語考試的感覺。由於我還沒修漢語語言學,在準備考試的時候,背得比較辛苦,有增加口試的建議,是希望能在先前,聽聽老師版的標準音示範,因為我現在在準備報告的部分,對於標準音的理解感覺不夠深,很怕報告時,會不夠標準,不過從這張考卷我學到很多,雖然考得不盡理想😦 關於PK遊戲 我是覺得簡單一點,可以變成給大家一個range的數字,例如1~36,也就是賓果的傳統玩法,這樣答對可以圈數字,如果要增加難度或刺激度,可以增加問題的難度,答對的組可以圈兩個數字。因為上次的規則太複雜了,我自己是覺得可以簡化一點。

寫作與整理8

外國人學中文碰到的囧事 ※影片觀後想法:其實第一個想法是,外國人真的好可愛!我覺得先不論他們說華語說得好不好,他們的反應跟對學習語言的樂觀性,反而是台灣人需要去學習的。台灣人對於說出一個異國的語言,多數人是蠻害羞的,但是多說才能被糾正,進而進步,以我現在學習德文來說,有時候遇到不會念的音,下意識會選擇逃避而不說出來,我想這也是我急需改善的毛病! ※補充:(註1) (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bVIxlc1aP14 )上個禮拜跟這禮拜的老外學中文頭痛的地方,似乎在捲舌音方面沒有什麼大問題,但是這個影片提出了老外對於捲舌音發音的困難,但我想另一方面,跟台灣人通常不發捲舌音的習性相關,這會使老外感到困惑且不理解,我想台灣的華語教師應當去注意這樣的差異,以免造成學生無所適從的情況。 老外說中文 ※影片觀後想法:這好像是我上禮拜放的補充影片,再看一遍還是覺得,外國人對於某些辭義與詞序的問題,常常都會搞不清楚,所以造就了很多可愛的笑話。另一方面,我很認同不是每個外國人都會說「英文」的這件事,雖然台灣的路牌、捷運廣播的站名,似乎還是以多數外國人都看得懂、聽得懂英文的基準而設計,是不是華語老師也應該思考,不是每個來學華語的外國人都會說英文,在授課時,中文為主,英文為輔的思維,也並不是每位同學都適用。 ※補充:(註2) ( http://www.appledaily.com.tw/realtimenews/article/new/20151028/720579/ ) 對於能寫出來完整繁體漢字的外國人,我想真的要給予很大的掌聲,連身為台灣人的我,有時候也不見得能全部寫隊或寫出來,像是烏龜的「龜」、竊盜的「竊」、打噴嚏的「嚏」…等,都是非常困難的漢字,外國人會感到崩潰也就不是很意外了! 小組討論(一) Q1:根據〈外國人學中文碰到的囧事〉和〈老外說中文〉,外國人說中文時容易出現的偏誤,有哪些種類? A1: ◆ 詞序顛倒(皮包;包皮|母親;親母) ◆ 聲調問題(第二、三聲最容易搞混;第一、四聲也搞不清楚) ◆ 韻母問題 (ㄢ、ㄤ不分→ 聲隨韻母;ㄍ、ㄎ→舌根音|舌面後音|送氣音) ◆ 易受母語影響(影片中廣東話影響溫泉的發音) ◆ 辭義不理解(兄弟姊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