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課堂整理與心得
※個人看法:我覺得老師所說的「語言的IO以及溝通EQ」,讓我深思蠻多的,其實當學習一種語言,常常都會有對他並不是那麼熟悉的感覺,常常學了,也不知道要用在哪裡,當然進而溝通後,常常會有誤會,所以,學習語言,不就是為了拓展人際關西,與人溝通嗎?而老師的這句話就顯現了他的重要性。
※小筆記:語言及文化是會受人的意識形態影響,如:當一個國家本來主導語言為台語,而後因轉換政權,進而改變語言,最後可能會變成主導語言為國語。
- 國家語言發展法
※個人看法:其實看完後我有一個疑問,為甚麼相關母語課程只放在中小學實施教育呢?或許在大學中,也可以開放選修課程為台語、客語的教學,我認為母語的保存是要全民共同動起來的,從小扎根,而之後也要加深印象與使用的普及度,我認為台灣中仍有許多人對於保存自有母語,並不是很熱衷,以我自身來說,我認為在我的這個世代,已經有很多人連台語都聽不懂了,更別說流利地說台語了。我自己本身慚愧的是,身為半個客家人與半個閩南人的我,對於自家的母語可說是比英文還陌生,所以若是國家語言發展法成立,希望之後可以再更多的大學、高中裡推廣母語學習的重要性,這不僅是一個留根的表現,更是一個珍惜自我國家語言的精神。
※補充:(註1)(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477) 必須承認,在台灣仍是充斥著對於英文學習的歧視,我非常了解學習英文的重要性,但是進入大學後,在我接觸許多第二外語後,我也發現,英文在現今的社會中,並不是唯一重要的,教英文的老師或教授,也不一定要是美國白人教,才會學得好,我想這是現今台灣教育應當去思考的議題。
- 小組討論(一)
Q1:「華語口語與表達」是屬於哪種語言的研究範圍?
A1:當然一開始腦袋非常簡單地聯想到是具體語言的本體研究,不論從字面上來看,或是從解釋層面來看都是十分符合地。可是當大家一起討論的時候,發現其實也是擴展性的研究,這讓我想起,上學期所修的「華人社會與文化」,是否也是擴展性研究的範疇呢?不過,不論如何我覺得這兩堂課,都是有真正使我學習並「思索」的課,我一直記得老師所說的,要時不時去思索,「真的是這樣嗎?」,當我真的思考完後,答案似乎開始改變了,而也會進一步地發現,看事情的角度變得更佳寬廣了。
Q2:語言管理和語言規劃的層級關西為何?
A2:我認為為語言規劃在上,語言管理在下,非常簡單的想法就是先有規劃,而後才能管理,打個比方,學習英文好了,通常老師會先規畫要上什麼課程給我們,在我們學習並吸收後,才進而能對我們的英文能力進行管理的工作。
※語言層級自製圖(宏觀)
Q2:語言管理和語言規劃的層級關西為何?
A2:我認為為語言規劃在上,語言管理在下,非常簡單的想法就是先有規劃,而後才能管理,打個比方,學習英文好了,通常老師會先規畫要上什麼課程給我們,在我們學習並吸收後,才進而能對我們的英文能力進行管理的工作。
※語言層級自製圖(宏觀)
※個人看法:我覺得老師所說的「語言的IO以及溝通EQ」,讓我深思蠻多的,其實當學習一種語言,常常都會有對他並不是那麼熟悉的感覺,常常學了,也不知道要用在哪裡,當然進而溝通後,常常會有誤會,所以,學習語言,不就是為了拓展人際關西,與人溝通嗎?而老師的這句話就顯現了他的重要性。
※小筆記:語言及文化是會受人的意識形態影響,如:當一個國家本來主導語言為台語,而後因轉換政權,進而改變語言,最後可能會變成主導語言為國語。
- 影片欣賞(你懂方言嗎?)
※個人看法:雖然是一個小小的街頭採訪,不過這樣,我是真的認知到中國是一個多麼大的地方,小小台灣,北中南的方言就已經南轅北轍,更不說中國了,若是真把字幕遮起來,還會真的會半點都聽不懂,這樣中國若要保存母語,到底要保存哪一種呢?
※補充:(註2) (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9022096) 這個補充,我一職在想是否要放上來,但覺得需要來討論一下,讓我比較滿意的解答應該是,由於地廣的緣故,而造成中國不同地區對於其母語認同的不同,所以,我會想普通話或許比較接近官方語言吧,但我還是不太確定就是。
※補充:(註3) (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B1%8C%E4%B8%9D) 很好奇地,我去查了屌絲的意思,其實說實在,我覺得這個詞聽起來有點粗俗,跟他後來的衍生義好像不是很符合的感覺,我想可能也跟大陸人說話較台灣人直接有關吧!
- 小組討論(二)
Q1:為什麼有的方言很難懂?方言間的差別 V.S. 語言間的差別。
A1:比較同意同組俐尹所提出的,是由於地緣關西的緣故,以中國為例,兩個省份間可能因為地勢高低或河流等天然屏障的阻隔,導致不同的區塊會發展出不同的方言,當兩種同樣語言仍存在著差異時,當然就會認為有些方言很難以理解。方言間的不同為發音的不同,由於方言仍是同一種的「語言」,只是因為發音的差異而造其「不一樣」。而語言的不同,就是連發音、用字、語序、甚至政治因素的隔絕,會造成全然的差異性。簡單來說方言是地方上的語言,而語言是不同國家所學的不同「語言」。
Q2:現代漢語(共同語)和漢語方言之別。為什麼需要討論方言?
A2:為其流通性之別,因為從方言演變而來的是共同語的一部分。通常共同語的流通性會較廣,如現今的華語在台灣就是流通性較高語言,進而導致較多台灣人會以華語作為主要溝通的語言,而台灣的方言,例如客家語好了,流通性可能較低,可能只有台灣某個地域較為了解。至於為何要討論方言,我想是因為我覺得如今的台灣,所謂的「方言」,是否已經在慢慢地消失當中呢?如今,似乎台灣人會講的都以華語居多,會不會在幾年後,台灣已經沒有方言了呢?這是否又是一個我們應當去注意的議題呢?我感到憂慮,但我能做些甚麼呢?
Q3:共同語與時俱進由全民主導,除播音員、節目主持人、老師、記者外,1990後甚麼職業影響力顯著?
A3:當老師提示當時網路業興起,我本來的想法是作家,由於當時已經解嚴,我想作家在解放後,文字的影響會比以前更為顯著,不過後來的解釋為網路的鄉民,我才發現,題目中所說「全民主導」,就已經有顯現出答案,當然我相信,廣大的網路鄉民在如今仍為一股重要的影響力,網路在現今的社會已經是一個你我都熟悉且不容忽視的存在,在網路中所形成的網路流行語言,更是現下年輕世代最常說出口的語言。
Q4:台灣屬於移民型多語社會,根據作者有四波移民?你同意嗎?
A4:文章中所提為:分成「台一」與「台二」,台一為原住民語與菲律賓、印尼語,台二為泉、漳的閩南方言,台三為客家話,台四為相關的大陸方言。其實一開始我覺得挺有到道理的,但前提是站在全中國的歷史觀上是正確的「四波移民」,但是,若是宏觀整個歷史面,其實是少了最重要的日本這支民族,就像前面所提,人的意識形態是會影響語言與文化的,由於這篇文章的作者為來自中國的教授,有時在書寫的觀點上比較狹隘,所以我們可以說,台灣的移民社會,並不只有這「四波移民」。
Q5:這陣子又討論起《國家語言發展法》(源自於2003年語言平等法),這項法案的推行和台灣地區國語擔負共同語的角色是否有所衝突?
A5:當然是不衝突的,除非台灣是一個獨霸台語的國家,不然這項法案其實用意在於保存,並不是所謂要改變台灣的共同語。文章中提到了所謂二元價值的觀點,我想我們台灣,最該放棄的就是這個觀點,抱持著多元的想法,是我們一直以來都在提倡,但是一直做不到的事情,語言也是一樣的,多元的語言觀,是我們如今一定要培養的觀念,若是還是一樣,不是「國語」就是「英語」的社會,台灣是否太過於狹隘了點?
※觀後觀點: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麻瓜語言學的那篇補充,雖說看完真的有搏君一笑的感覺,不過也真的好險他們沒有革命成功?我記得高中準備統測時,在國語科目上,我背了很多的所謂外來的詞語,其種類可說是五花八門,可說是我一個蠻痛苦的背誦回憶吧!
2. 課後省思
※個人想法:這堂課的名詞,可說是讓我眼花撩亂,專有的解釋與批判性思考真的是說起來容易,打起來困難阿!不過我覺得,這些問題的回答,就算看過了文章,討論方面還是覺得很抽象,其實我有點搞不懂「母語」以及「方言」?台灣的閩南語與客家語等是屬於「母語」還是「方言」呢?還望老師可以解答。
台灣的閩南語與客家語等是屬於「母語」還是「方言」呢?
回覆刪除嗯 沒有一定啊!對你而言,兩個可以都是母語,也可以都是方言。這是由個人選擇的觀點決定他們的身份,沒有絕對。
我的課,很多問題都是開放式的,希望你們多想想再決定妳你自己要的觀點啊: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