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寫作與整理2

1.課堂整理與心得

  • 國家語言發展法
※個人看法:其實看完後我有一個疑問,為甚麼相關母語課程只放在中小學實施教育呢?或許在大學中,也可以開放選修課程為台語、客語的教學,我認為母語的保存是要全民共同動起來的,從小扎根,而之後也要加深印象與使用的普及度,我認為台灣中仍有許多人對於保存自有母語,並不是很熱衷,以我自身來說,我認為在我的這個世代,已經有很多人連台語都聽不懂了,更別說流利地說台語了。我自己本身慚愧的是,身為半個客家人與半個閩南人的我,對於自家的母語可說是比英文還陌生,所以若是國家語言發展法成立,希望之後可以再更多的大學、高中裡推廣母語學習的重要性,這不僅是一個留根的表現,更是一個珍惜自我國家語言的精神。

※補充:(註1)(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477) 必須承認,在台灣仍是充斥著對於英文學習的歧視,我非常了解學習英文的重要性,但是進入大學後,在我接觸許多第二外語後,我也發現,英文在現今的社會中,並不是唯一重要的,教英文的老師或教授,也不一定要是美國白人教,才會學得好,我想這是現今台灣教育應當去思考的議題。
  • 小組討論(一)
Q1:「華語口語與表達」是屬於哪種語言的研究範圍?

A1:當然一開始腦袋非常簡單地聯想到是具體語言的本體研究,不論從字面上來看,或是從解釋層面來看都是十分符合地。可是當大家一起討論的時候,發現其實也是擴展性的研究,這讓我想起,上學期所修的「華人社會與文化」,是否也是擴展性研究的範疇呢?不過,不論如何我覺得這兩堂課,都是有真正使我學習並「思索」的課,我一直記得老師所說的,要時不時去思索,「真的是這樣嗎?」,當我真的思考完後,答案似乎開始改變了,而也會進一步地發現,看事情的角度變得更佳寬廣了。

Q2:語言管理和語言規劃的層級關西為何?

A2:我認為為語言規劃在上,語言管理在下,非常簡單的想法就是先有規劃,而後才能管理,打個比方,學習英文好了,通常老師會先規畫要上什麼課程給我們,在我們學習並吸收後,才進而能對我們的英文能力進行管理的工作。

※語言層級自製圖(宏觀)
















※語言層級自製圖(微觀)
















※個人看法:我覺得老師所說的「語言的IO以及溝通EQ」,讓我深思蠻多的,其實當學習一種語言,常常都會有對他並不是那麼熟悉的感覺,常常學了,也不知道要用在哪裡,當然進而溝通後,常常會有誤會,所以,學習語言,不就是為了拓展人際關西,與人溝通嗎?而老師的這句話就顯現了他的重要性。

※小筆記:語言及文化是會受人的意識形態影響,如:當一個國家本來主導語言為台語,而後因轉換政權,進而改變語言,最後可能會變成主導語言為國語。

  • 影片欣賞(你懂方言嗎?)
※個人看法:雖然是一個小小的街頭採訪,不過這樣,我是真的認知到中國是一個多麼大的地方,小小台灣,北中南的方言就已經南轅北轍,更不說中國了,若是真把字幕遮起來,還會真的會半點都聽不懂,這樣中國若要保存母語,到底要保存哪一種呢?

※補充:(註2) (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9022096) 這個補充,我一職在想是否要放上來,但覺得需要來討論一下,讓我比較滿意的解答應該是,由於地廣的緣故,而造成中國不同地區對於其母語認同的不同,所以,我會想普通話或許比較接近官方語言吧,但我還是不太確定就是。

※補充:(註3) (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B1%8C%E4%B8%9D) 很好奇地,我去查了屌絲的意思,其實說實在,我覺得這個詞聽起來有點粗俗,跟他後來的衍生義好像不是很符合的感覺,我想可能也跟大陸人說話較台灣人直接有關吧!
  • 小組討論(二)
Q1:為什麼有的方言很難懂?方言間的差別 V.S. 語言間的差別。

A1:比較同意同組俐尹所提出的,是由於地緣關西的緣故,以中國為例,兩個省份間可能因為地勢高低或河流等天然屏障的阻隔,導致不同的區塊會發展出不同的方言,當兩種同樣語言仍存在著差異時,當然就會認為有些方言很難以理解。方言間的不同為發音的不同,由於方言仍是同一種的「語言」,只是因為發音的差異而造其「不一樣」。而語言的不同,就是連發音、用字、語序、甚至政治因素的隔絕,會造成全然的差異性。簡單來說方言是地方上的語言,而語言是不同國家所學的不同「語言」。

Q2:現代漢語(共同語)和漢語方言之別。為什麼需要討論方言?

A2:為其流通性之別,因為從方言演變而來的是共同語的一部分。通常共同語的流通性會較廣,如現今的華語在台灣就是流通性較高語言,進而導致較多台灣人會以華語作為主要溝通的語言,而台灣的方言,例如客家語好了,流通性可能較低,可能只有台灣某個地域較為了解。至於為何要討論方言,我想是因為我覺得如今的台灣,所謂的「方言」,是否已經在慢慢地消失當中呢?如今,似乎台灣人會講的都以華語居多,會不會在幾年後,台灣已經沒有方言了呢?這是否又是一個我們應當去注意的議題呢?我感到憂慮,但我能做些甚麼呢?

Q3:共同語與時俱進由全民主導,除播音員、節目主持人、老師、記者外,1990後甚麼職業影響力顯著?

A3:當老師提示當時網路業興起,我本來的想法是作家,由於當時已經解嚴,我想作家在解放後,文字的影響會比以前更為顯著,不過後來的解釋為網路的鄉民,我才發現,題目中所說「全民主導」,就已經有顯現出答案,當然我相信,廣大的網路鄉民在如今仍為一股重要的影響力,網路在現今的社會已經是一個你我都熟悉且不容忽視的存在,在網路中所形成的網路流行語言,更是現下年輕世代最常說出口的語言。

Q4:台灣屬於移民型多語社會,根據作者有四波移民?你同意嗎?

A4:文章中所提為:分成「台一」與「台二」,台一為原住民語與菲律賓、印尼語,台二為泉、漳的閩南方言,台三為客家話,台四為相關的大陸方言。其實一開始我覺得挺有到道理的,但前提是站在全中國的歷史觀上是正確的「四波移民」,但是,若是宏觀整個歷史面,其實是少了最重要的日本這支民族,就像前面所提,人的意識形態是會影響語言與文化的,由於這篇文章的作者為來自中國的教授,有時在書寫的觀點上比較狹隘,所以我們可以說,台灣的移民社會,並不只有這「四波移民」。

Q5:這陣子又討論起《國家語言發展法》(源自於2003年語言平等法),這項法案的推行和台灣地區國語擔負共同語的角色是否有所衝突?

A5:當然是不衝突的,除非台灣是一個獨霸台語的國家,不然這項法案其實用意在於保存,並不是所謂要改變台灣的共同語。文章中提到了所謂二元價值的觀點,我想我們台灣,最該放棄的就是這個觀點,抱持著多元的想法,是我們一直以來都在提倡,但是一直做不到的事情,語言也是一樣的,多元的語言觀,是我們如今一定要培養的觀念,若是還是一樣,不是「國語」就是「英語」的社會,台灣是否太過於狹隘了點?

※觀後觀點: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麻瓜語言學的那篇補充,雖說看完真的有搏君一笑的感覺,不過也真的好險他們沒有革命成功?我記得高中準備統測時,在國語科目上,我背了很多的所謂外來的詞語,其種類可說是五花八門,可說是我一個蠻痛苦的背誦回憶吧!

2.  課後省思

※個人想法:這堂課的名詞,可說是讓我眼花撩亂,專有的解釋與批判性思考真的是說起來容易,打起來困難阿!不過我覺得,這些問題的回答,就算看過了文章,討論方面還是覺得很抽象,其實我有點搞不懂「母語」以及「方言」?台灣的閩南語與客家語等是屬於「母語」還是「方言」呢?還望老師可以解答。






留言

  1. 台灣的閩南語與客家語等是屬於「母語」還是「方言」呢?

    嗯 沒有一定啊!對你而言,兩個可以都是母語,也可以都是方言。這是由個人選擇的觀點決定他們的身份,沒有絕對。
    我的課,很多問題都是開放式的,希望你們多想想再決定妳你自己要的觀點啊:D

    回覆刪除

張貼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寫作與整理7

外國人最常講錯的三個字 ※影片想法:在我的印象裡,外國人講華語時,似乎在聲調上都會怪腔怪調的,像是非常經典的廣告「維大力」,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。不過,我認為影片的印尼女孩已經算是很厲害的,如果是我學印尼文學8個月,應該也沒辦法說得如此流利,我想不論學哪種語文都一樣,耳濡目染是最終要的,在聽與說之間尋找對的聲調與說法。 ※補充:(註1) ( http://www.ettoday.net/news/20150922/568314.htm?feature=todaysforum&tab_id=268 ) (其實我覺得,影片裡外國人說錯的用字,不只侷限在聲調上,還有用字的部分,畢竟有時候華語的用字,相對比其他語言也是算複雜的。而他所說的為什麼外國人講中文不好的原因,我想我只認同一半,因為我相信台灣已經漸漸開始重視華語師資這塊領域,雖然不夠成熟,但我相信會越來越好。) 小組討論(一) Q1:根據印尼女孩Fiona的影片,她在發音上,有哪些語音可多加練習?(或稱偏誤:義指語音上,與標準音之錯誤差別? A1: ◆ 定調(1、4聲不分;2、3聲搞不清楚):烤乾/幹一點 ◆ 上聲變調:Fiona說的是ㄨㄛˇ   ㄧㄡˊ (與華人正常發音相反) ◆ ㄕ、ㄒ不分:發音部位錯誤(ㄕ為舌尖後音;ㄒ為舌面前音) 五度制調值標記法/音節結構 (五線譜概念聲調圖) 第一聲(陰平):高平音(55) 第二聲(陽平):中升音(35) 第三聲(上聲):曲折音(214) 第四聲(去聲):全降音(51) ★入聲(只有方言還留有) 偏誤問題: ◆ 留念/牛年:聲調、 聲母(ㄌ:邊音;ㄋ:鼻音) 偏誤 ◆ 留念/留戀:同上偏誤 ◆ 留戀/榴槤:調值偏誤 小組討論(二) Q1:聲母發音的特徵為何? A1:由於氣流受阻於不同的發音部位,進而發出微弱的聲音。 Q2:聲母發音的方法分為哪三項? A2: ◆ 發音部位(塞音、擦音、塞擦音、鼻音、邊音) ◆ 聲帶是否震動(清、濁音) ◆ 氣流強度(送氣音、不送氣音)

寫作與整理10

現代漢語的音節結構/語音成分 ◆ 音素:語音的最小成分 ◆ 音節:是語音序列的單位,也是語音中最自然的語音結構單位,而換掉音素,聲音就會改變。 (註1: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9%9F%B3%E8%8A%82 ) (這是解釋音節結構時有參考到的資料,我想裡面所說的,「語音被認為是音系學層面上的建築材料,這個觀點還蠻具有說服力的,也符合上述所說,「換掉音素,聲音就會改變」的解釋,可見音節的重要」 (圖為解釋音節結構之圖) DAVE 【英語/韓語/中文】單詞差異發音差別 ※ 影片看法:覺得韓文跟日文的不論在發音跟字形上都還蠻相近的,且最後當輪到華人說華語的時候,似乎大家都對發音的不同感到困惑且新奇,但其中除了可以直接音譯的外來語,例如巧克力等等,其他人才會覺得比較相近。記得國高中曾經背過一連串的外來音譯用語,可是我是利用英語來記憶其相關用語的,若是剛好遇到利用日文或是梵文的音譯語,就還蠻容易搞混的,我可是花了好一段時間去記憶這些用語,說起來也算是讀國文的辛酸血淚史啊!另外,老師上課時所解釋,由於英語、韓語、日語都是利用拼音組成,而中文則是漢字所組成,相比其他語言之下會較為複雜,差別會最大,說起來會說也會用中文,也是一件令人引以為傲的事! ◆ IPA通常是語言學者為研究語言學,才會學的,一般初學者會建議用漢語拼音較為合適。 ◆ IPA的優點為:記音較為精確、操作簡單,學習者學的也會較快 小組討論(一) Q1:聽外國音,標注本國字念法(純音譯),中文稱為什麼? A1:漢語音譯外來語 ※ 補充:(註2) ( http://www.nani.com.tw/jlearn/chin/supply/htm/s_4_1.htm ) (這是關於外來語如何音譯的用法,如同我上述所提,國高中光背這些,就費了我不少力氣,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關於意譯的部分,因為沒辦法用「音」記,是我當時考試害怕的題目之一。) Q2:你聽到的17個詞彙中,有七個是直接音譯,直接音譯有什麼特色?教學上的好處為何? A2: ◆ 直接音譯漢語的特色為:反映多是與原詞相近的讀音。  ◆ 好處為學生較容易

寫作與整理8

外國人學中文碰到的囧事 ※影片觀後想法:其實第一個想法是,外國人真的好可愛!我覺得先不論他們說華語說得好不好,他們的反應跟對學習語言的樂觀性,反而是台灣人需要去學習的。台灣人對於說出一個異國的語言,多數人是蠻害羞的,但是多說才能被糾正,進而進步,以我現在學習德文來說,有時候遇到不會念的音,下意識會選擇逃避而不說出來,我想這也是我急需改善的毛病! ※補充:(註1) (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bVIxlc1aP14 )上個禮拜跟這禮拜的老外學中文頭痛的地方,似乎在捲舌音方面沒有什麼大問題,但是這個影片提出了老外對於捲舌音發音的困難,但我想另一方面,跟台灣人通常不發捲舌音的習性相關,這會使老外感到困惑且不理解,我想台灣的華語教師應當去注意這樣的差異,以免造成學生無所適從的情況。 老外說中文 ※影片觀後想法:這好像是我上禮拜放的補充影片,再看一遍還是覺得,外國人對於某些辭義與詞序的問題,常常都會搞不清楚,所以造就了很多可愛的笑話。另一方面,我很認同不是每個外國人都會說「英文」的這件事,雖然台灣的路牌、捷運廣播的站名,似乎還是以多數外國人都看得懂、聽得懂英文的基準而設計,是不是華語老師也應該思考,不是每個來學華語的外國人都會說英文,在授課時,中文為主,英文為輔的思維,也並不是每位同學都適用。 ※補充:(註2) ( http://www.appledaily.com.tw/realtimenews/article/new/20151028/720579/ ) 對於能寫出來完整繁體漢字的外國人,我想真的要給予很大的掌聲,連身為台灣人的我,有時候也不見得能全部寫隊或寫出來,像是烏龜的「龜」、竊盜的「竊」、打噴嚏的「嚏」…等,都是非常困難的漢字,外國人會感到崩潰也就不是很意外了! 小組討論(一) Q1:根據〈外國人學中文碰到的囧事〉和〈老外說中文〉,外國人說中文時容易出現的偏誤,有哪些種類? A1: ◆ 詞序顛倒(皮包;包皮|母親;親母) ◆ 聲調問題(第二、三聲最容易搞混;第一、四聲也搞不清楚) ◆ 韻母問題 (ㄢ、ㄤ不分→ 聲隨韻母;ㄍ、ㄎ→舌根音|舌面後音|送氣音) ◆ 易受母語影響(影片中廣東話影響溫泉的發音) ◆ 辭義不理解(兄弟姊